日期:2022-05-19作者:网友整理人气:
【出处】1、庄周《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2、昔有学步于邯郸者①,曾未得其仿佛②,又复失其故步③,遂匍匐而归耳④——《汉书》。 【释读】邯郸:地名,战国时赵国都城,今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和中国散文之城、太极之乡。国务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和市区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邯郸市位于河北省的最南端,东临山东聊城,南邻河南安阳,西邻河北峰峰,北临河北沙河。 步:行走,走路。 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 从前有个人在邯郸学习怎样走路,结果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而且忘了以前自己是怎样走的,于是只好爬着回家去。 【故事】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邯郸学步
发音 hán dān xué bù 释义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出处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价值连城 发音 jià zhí lián chéng 释义 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原以十五城请易璧。” 怒发冲冠 发音 nù fà chōng guān 释义 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 《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完璧归赵 发音 wán bì guī zhào 释义 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发音 fù jīng qǐng zuì 释义 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奉公守法 发音 fèng gōng shǒu fǎ 释义 奉:奉行;公:公务。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形容办事守规矩。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 两鼠斗穴 发音 liǎng shǔ dòu xué 释义 比喻敌对双方在地势险狭的地方相遇,只有勇往直前的才能获胜。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胶柱鼓瑟 发音 jiāo zhù gǔ sè 释义 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徒读父书 发音 tú dú fù shū 释义 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徒能读其父书,不知合变也。” 纸上谈兵 发音 zhǐ shàng tán bīng 释义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众人国士 发音 zhòng rén guó shì 释义 众人:普通人;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般人和国中杰出的人才。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漆身吞炭 发音 qī shēn tūn tàn 释义 漆身:身上涂漆为癞;吞炭: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史记·刺客列传》:“漆身为厉(癞),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发音 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 释义 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旌旗蔽日 发音 jīng qí bì rì 释义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同日而语 发音 tóng rì ér yǔ 释义 指相提并论。 出处 《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胡服骑射 发音 hú fú qí shè 释义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数民族。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 出处 《战国策·赵策二》:“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不可同日而语 发音 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 释义 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出处 《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旷日弥久 发音 kuàng rì mí jiǔ 释义 旷:耽搁荒废。指时间拖得很久。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太子丹曰:‘太傅这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 地坼天崩 发音 dì chè tiān bēng 释义 坼:开裂;崩:倒塌。地裂开,天崩塌。原指地震,后多比喻重大变故。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后汉书·翟酺传》:“自去年以来,灾遣频数,地坼天崩,高岸为谷。” 排难解纷 发音 pái nàn jiě fēn 释义 原指为人排除危难,解决纠纷。今指调停双方争执。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示例 况且~是我辈的常事,何足为奇。(清·李渔《意中缘·设计》) 犹豫不决 发音 yóu yù bù jué 释义 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周书·贺拔胜传》:“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 天崩地坼 发音 tiān bēng dì chè 释义 崩:倒塌;坼:裂开。象天塌下、地裂开那样。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天崩地裂 发音 tiān bēng dì liè 释义 象天塌下、地裂开那样。比喻重大的事变。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交浅言深 发音 jiāo qiǎn yán shēn 释义 跟交情浅的人谈心里话。 出处 《战国策·赵策四》:“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称师,是庸说也;交浅而言深,是忠也。” 覆巢无完卵 发音 fù cháo wú wán luǎn 释义 覆:翻倒。翻倒的鸟窝里不会有完好的卵。比喻灭门大祸,无一幸免。又比喻整体毁灭,个体也不能幸存。 出处 《战国策·赵策四》:“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碢骐驎不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旷日持久 发音 kuàng rì chí jiǔ 释义 旷:荒废,耽误。荒废时间,拖得很久。 出处 《战国策·赵策四》:“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邯郸学步成语故事
故事典故: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邯郸学步的意思是说:别人的长处固然要学,但不应盲目模仿,否则别人的长处没学到,反而丧失了原本的自我。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像燕国寿陵人那样盲目,自己一味崇拜别人,生搬硬套,亦步亦趋,结果必然是人家的优点没学来,自己的长处却丢光了。相关的有1584条直接出自邯郸的200余条
在汉语言文字当中,有一种非常简洁、独到的词语表达方式——成语。它以人们长期以来概括出的、一般由4个字组成的词组或短语,来精辟地表达出某种意思。它大概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简洁明了,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主要是出于人们表达上的习惯,琅琅上口,比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另一部分则蕴涵着特定的历史典故,讲一个具有传世或警世作用的历史故事,来揭示深刻的社会现象或道理。成语是汉语文字艺术中的瑰宝,特别是后一部分,其所蕴藏的文化含量,已远远超出了文字的范畴。 在成语形成的过程中,与邯郸这座城市有着不解之缘,在汉语全部万余条成语中,竟有1584条之多出自邯郸。而且这些成语大部分属于有历史典故的部分,比如“围魏救赵”、“胡服骑射”、“完壁归赵”、“邯郸学步”、“负荆请罪”、“刎颈之交”、“将相和”、“毛遂自荐”、“纸上谈兵”、“一言九鼎”、“背水一战”等,这一非常奇特的历史文化现象,映衬出邯郸文化底蕴的厚重。 邯郸有许多因成语典故而得名的文物古迹,比如学步桥、回车巷、黄粱梦吕仙祠、毛遂墓等,到那里不仅能欣赏历史遗存,而且能感悟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弘扬成语这一语言文字艺术的奇葩,邯郸在市区内修建了一座“邯郸成语典故苑”,邀请著名书法家将100多条成语典故书写、篆刻于奇石、碑林、亭台之上,成为文化旅游的一大特色 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有: 邯郸学步 因人成事 三寸之舌 伤弓之鸟 梅开二度 窃符救赵 胡服骑射 价值连城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纸上谈兵 奇货可居 邯郸学步 鹬蚌相争 黄粱美梦 一枕黄粱 奉公守法 旷日持久 利令智昏 不遗余力 南辕北辙 破釜沉舟 毛遂自荐 背水一战 围魏救赵 智者千虑 舍本逐末 攻难守易 犹豫不决 一狐之腋 三人成虎 顶天立地 前倨后卑 管窥锥指 以卵击石 赏罚分明 瓜田李下 路不拾遗 鹿死谁手 市道之交 难至节见 步履蹒跚 坐怀不乱 补天浴日 河伯娶妇 退避三舍 言犹在耳 董狐之笔 天夺之魄 欺世盗名 一日千里 中饱私囊 天经地义 以人为镜 按兵不动 当局者迷 掩耳盗铃 大儒纵盗 争先恐后 坐享其成 剖腹藏珠 羽毛未丰 徙宅忘妻 始终不渝 载舟覆舟 无功受禄 犯颜直谏 因势利导 食不甘味 唱筹量沙 乐极生悲 居心叵测 安然无恙 燕雀处堂 天下无双 轻虑浅谋 志在四方 一叶障目 举措失当 徐市求仙 纲举目张 取而代之 声名狼藉 死有余辜 人人自危 左提右挈 无出其右 身无可击 袖藏金椎 箭在弦上 巧夺天工 山鸡舞镜 未可厚非 疾风劲草 乌合之众 推心置腹 狗尾续貂 生灵涂炭 怙恶不悛 坚壁清野 白云亲舍 不学无术 孤注一掷 拒谏饰非 罚不当罪 叶公好龙 价值连城 伤弓之鸟 步履蹒跚 路不拾遗 管窥锥指 一狐之腋 利令智昏 纸上谈兵 鹬蚌相争 黄梁美梦 旷日持久 破釜沉舟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智者千虑 胡服骑射 犹豫不决 前倨后卑 瓜田李下 难至节见 邯郸学步 窃符救赵等 邯郸学步 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到家乡。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这是一个流传的很广的故事。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邯郸,同事们见到我都开玩笑说,看你又不会走路了,是不是又去邯郸了呀?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了。流传的广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够忽视这个故事在今天的启示意义。如今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倾向严重,忽视了自身的特点,结果学得不伦不类。 在邯郸市区中心地带有一座学步桥,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这里学邯郸人走路的。现存的石桥建于明代,已不再通车,围绕石桥修建成了一个市民休闲娱乐广场,把学步的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后代,广场还刻立了许多碑文,讲述着邯郸的历史,还有一个不规则雕塑上面刻了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条目,寓教于乐,很有意思 负荆请罪 在邯郸老市区距离火车站不远的街道里,有一处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如今这里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筑,巷子也名存实亡,古风尽失,但是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这是一个曾经入选中学课本的故事。战国时,赵国文官蔺相如出使秦国御敌有策,使得价值连城的和氏美玉完璧归赵,又赴渑池会舌战秦王,维护国体尊严,被封为上卿,位于大将廉颇之上。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见到蔺相如就要羞辱他。一次两人乘坐马车相遇与窄巷之中,蔺相如顾全大局,让自己的马车退出窄巷避让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于是廉颇便光着上身,身背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振。这个故事也很快演变成成语,表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真心实意地接受对方惩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错误勇于承认,勇于接受处罚,就能够获得他人的原谅,征得别人的尊敬。现在,这是个应用得非常广泛的成语。 回车巷一带是邯郸的老城区,那里有很多老房子,有几处深宅大院,是民国时期邯郸市政府机构的院落,今天住在那里的都是普通百姓。房子虽然老旧了,民风依然侠义犹存。那一日我背着相机在老街闲逛,一位工人模样的中年人自告奋勇地领着到处转,在他的带领下,我看到了邯郸古城墙遗迹,民国邯郸政府的税务局和机械局的大院,还有一座简易的土地庙。老街上的人们闲适自在,放学的学生们嬉笑打闹,没有呼啸的汽车,偶尔响起一声小贩的叫卖声,深处其中恍如隔世。不过拆迁改造的推土机的轰鸣声已经隐约地听到了,不知道这份宁静还能守护多久。 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邯郸学步成语故事
故事典故: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邯郸学步的意思是说:别人的长处固然要学,但不应盲目模仿,否则别人的长处没学到,反而丧失了原本的自我。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像燕国寿陵人那样盲目,自己一味崇拜别人,生搬硬套,亦步亦趋,结果必然是人家的优点没学来,自己的长处却丢光了。
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共有1584条。
邯郸是中国成语典故之都,2005年10月26日,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邯郸举行命名颁牌仪式。
成语典故文化是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历史典故脍炙人口,还有众多的成语典故遗址景观。为使成语典故文化发扬光大,邯郸市将之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专家认为,邯郸是一座露天博物馆,邯郸的成语典故集中原与边塞之风韵、蕴文化与哲理之内涵,在华夏历史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堪称国之瑰宝。
扩展资料
成语简介:
1、邯郸学步:战国时,赵国都城邯郸的人以走路姿势优美而著称。有个燕国人来到邯郸,要学习他们如何走路。他发现满街的人走路各异,但都优雅,就见一个学一个。结果,他什么都没学会,连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着回去。
2、胡服骑射:战国时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
3、黄粱美梦:有个人在邯郸店里向一道士诉说自己的贫困。道士得知他的情况后便从行李中取出一个枕头来,此人在梦中享尽了荣华富贵。最后,一梦醒来,发现小米饭还没煮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成语典故之都
来源:985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