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自哪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自哪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辟bi,这里是君主的意思,烝 是众多的意思。匪同非。谌,个人认为同诚,诚信。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君恩浩荡的天帝,是天下百姓的君王。暴虐威严的天帝,其命令不公,上天养育了万民,君王的命令不诚信。往往刚刚发布的命令条例,很少有最终落实的。
此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常常有人引用它来表达:凡事一定要善始善终。(什么都有开头,但很少有能坚持结束的。)
比如《资治通鉴》卷四:韩、魏既服于秦,秦王将使武安君与韩、魏伐楚,未行,而楚使者黄歇至,闻之,畏秦乘胜一举而灭楚也,乃上书曰:”臣闻物至则反,……。《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昔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禽于三江之浦。
比如《宋史》列传张昭传:“……明宗方务听纳,昭(张昭)复上疏曰:”臣闻’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者,先儒之丕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者,前经之至戒。究观列辟,莫不以骄矜怠惰,有亏盛德。”
又比如:《明史》列传张昺提到:“……织造停矣,仍闻有蟒衣牛斗之织,淫巧其渐作乎?宝石废矣,又闻有戚里不时之赐,珍玩其渐崇乎?《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愿陛下以为戒。”
等等。
善始善终说来轻易,但天下人有谁可以做到!人来这个世界,有什么事情是自己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即使有也必然只是能影响自己的事情。但预见事物发展只能以自己的条件为基础。但凡有别的因数参与,事物发展趋势就不是个人可以决定了。退一万步,即使所有因数都来源于自己。而我们真有自知之明吗?与其追求有终,我感觉还是随机应变更重要。究竟古人对我们有所告诫是想我们好。记住要害,我们能好,才是先人的愿望。而先人地建议,往往受他们的认知局限。
《诗经》比《论语》、《道德经》还早的多,更应该用古文字的本义去理解,否则,很轻易搞错。这句话的要害是对“初”和“终”的理解。
初,衣人(大)。古文字中,人有两个写法,人:是小人;大:是大人。衣:完全包裹在里面的,即非常贴合的。故,“初”字的造字本义是:凡事都只考虑自我需求的。
中华文化认为,天下万物的初始状态,都是先考虑自己的,但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外界和环境需求,很难生存,很难活得好。所以,必须学会从客观、从环境需求、从匹配角度看问题。
所以,初,虽然是客观事实,但并不是好事,因此,初级是最低级的、最原始状态的,必须往中、高级发展,才会有好结果。
因此,“靡不有初”的本义是:任由自我私欲无限扩散。
终,从匹配点分开,逐步走向终结;加“糸”,强调“相关的一切”;故,“终”字的造字本义是:凡事都越来越不匹配,越来越没发展前途,最终只能完结。引申,才是不再继承发展下去的终点。
因此,“鲜克有终”的本义是:凡事都与客观需求越来越不匹配,只能不断走下坡路,最终灭亡。
所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应该译为:凡事只考虑自己最合适,哪有不灭亡的道理。
其实,家庭婚姻,单位团队,国家社会,都是这个天理,凡事都只考虑自己最合适,干什么都不会长久,绝对不会有好结果。
所以,把这句话解释为“应该善始善终”,有点牵强,根本没说清晰私欲膨胀必然走向灭亡这个客观发展规律。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人们不是没有(良好的)初心,但很少有人能够有很好的结局。
这句讲述了一个道理:人们在开始做事时往往热情高涨,随着时光流逝,激情开始降温,最后事情或是不了了之或是草草收场。假如人们不能保持初心(高涨的热情),最后往往不会有好的结局。
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讲的是周厉王在位期间,横征暴敛,惹得民怨沸腾,全国各路起义不断。周厉王为了压制国人的不满,严密监视百姓的言论,一旦发现就立即杀死,民众不敢乱说话,在路上见了面,只好对一下眼睛,这就是成语“道路一目”的来源。不久便发生了闻名的国人暴动,周厉王遭到驱逐,三年之后,他便死去。“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两句,是说周厉王为人为政,刚开始做得还好好的,却不能够善始善终。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信息纷杂,真假交错,乱花迷眼。人们往往容易的开始一件事,然后再草率的结束。因为开始的时候,只看到了成功以后的收益,忽视了路途的艰辛以及开始时的困难,而当一段时间的付出没有回报时,人们就会容易地放弃。转投他处,如此循环往复,很少有能坚持下来把一件事情做精做细的。
以上就是我对“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话的理解,感谢阅读。
世间万物的存在离不开初始,但很少能够做到最后回归自然。比如你有一个好想法但不一定沿着你的初衷发展变化,最后的结果可能事与愿违;树都是由爪子发芽成长为树木的,但很少能成为参天大树的,有的受自然环境影响,有的受客观条件制约。
廉不有初鲜克有终可以理解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话出自《诗经》“靡”意是无,“初”意是始,“鲜”意是少,“克”意是能,一般是指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所以综合起来的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其实我们现在好多人都这样的,开始时信誓旦旦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碰到麻烦了或者注重力被别的事物吸引了,不能做到善始善终。
《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细细体味此言,觉得其中的确蕴涵了深刻的哲理和警示。一般来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是解读自《华严经》的部分经文(见下)。解读之后语言通俗,道理直白,大部分人看到后都会有所感慨,故而出自《华严经》的说法就流传开来。《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
此句应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原意是指凡事没有不好好开始的,很少有(或鲜有)结果,有始无终的意思。后借此语以讽谕持志不终的人,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出自《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试断句并理解回答:靡不有初,鲜可有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都有个开始,(但是)很少有结束。(有始无终)“靡”的意思是:无、没有。“靡不有”的意思是:没有不有、都有。“初”的意思是:开始、开头。“鲜”的意思是:少、少有。“终”的意思是:结束、结果、结局。
这句话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的,但事物质变的发生却需要经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实现质的突破与飞跃。这句话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意思是说做人、做事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这句讲述了一个道理:人们在开始做事时往往热情高涨,随着时光流逝,激情开始降温,最后事情或是不了了之或是草草收场。假如人们不能保持初心(高涨的热情),最后往往不会有好的结局。
疾步有出显克有中强调的是唯物辩证法,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预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所以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同时要掌握住促成事物的飞跃,才能推动事物的健康发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自哪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话怎么理解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来源:985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