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 冠军;第二名 亚军;第三名 季军;第四名 殿军。而常用的主要是冠军、亚军和季军,殿军很少用。除前四名外,均以名次称呼。如:第五名、第六名、第七名以此类推。
殿军,原指军队行军走到最后面的部队。《晋书–王坦之传》:“孟反,范燮,殿军后入。”后引伸用于体育比赛及考试等,指竞赛的最后一名。现代汉语中,殿军一词已经被约定俗成,取殿军为三军之后的意思,将其意思更改为冠军、亚军及季军之后的第四名。
“冠军、亚军、季军”这三个词汇最初来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那个时候,获得比赛胜利的人会戴上一枚橄榄叶编成的花冠,这就是“冠军”的来历。而“亚军”和“季军”则分别指位列第二和第三的选手。这些词汇在现代体育比赛中仍旧广泛使用,成为各种竞技比赛中对于前三名的固定称呼。
1、2004年:冠军是南京的安又琪,亚军是成都的王媞,季军成都的张含韵。
2、2005年:冠军是李宇春, 亚军是周笔畅 ,季军是张靓颖。
3、2006年:冠军是尚文捷,亚军是谭维维, 季军是刘力扬。
4、2009年:冠军是江映蓉,亚军是李霄云,季军是黄英。
5、2011年:冠军是段林希,亚军是洪辰,季军是刘忻。
冠军,泛指体育、文化、艺术表演等竞技比赛中的第一名。
亚军,指的是赛事比拼排名第二,仅次于冠军。在中国历史中,亚一词有次级的意思,如在西周时,就有一职称为亚卿,亚卿是比正卿下一个级别。另外,项羽称范增为范亚父,都是有次一级的意思。后来,亚军就是人们称比冠军次一名的胜出者。
季军,指选举或比赛的第三名。伯仲叔季里的季是指兄弟里排行最小的,竞赛中一般只取前三名。第三名最小,故称季军。
1、冠军:首先决出冠军,即在比赛中获得最高分数或成绩的选手或团队。
2、亚军:在比赛中,排在第二的人或团队被称为亚军。
3、季军:在比赛中,排在第三的人或团队被称为季军。
冠军称为第一名、亚军称为第二名、季军称为第三名。在奖牌仪式上,冠军获得金牌、亚军获得银牌、季军获得铜牌。
季军指选举或比赛的第三名。
一说:伯仲叔季里的季是指兄弟里排行最小的,竞赛中一般只取前三名。第三名最小,故称季军。又一说:“季”原是“末”的意思,旧时指农历一个季度最末一个月,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即指三、六、九、十二月,“孟”和“仲”分别指一个季度的第一和第二个月,一个季度是三个月,按“孟”、“仲”、“季”的次序,“季”慢慢便成了“三”的同义语,古时作战又常把军队分为前军、中军、后军,后军排列第三,即为季军,沿袭下来,“季军”也成了第三名的同义语。
名次称谓排到第四名。
第一名:冠军;
第二名:亚军;
第三名:季军;
第四名:殿军。
常用的主要为冠军、亚军和季军。除前四名外,均以名次称呼,如:第五名、第六名、第七名以此类推。
冠军:语出《史记·项羽记》。秦朝末年,人民起义反对秦朝暴政,各路起义军推举宋义为首领,号称“卿子冠军”。冠军的意思就是冠于诸军之上的将军,现在多用于比赛的第一名。
亚军:仅次于一等的称亚,如古时称仅次于父亲的人为亚父;称仅次于孔子的孟子为亚圣;汉朝称预备递升宰相的御史大夫为亚相。所以仅次于冠军的第二名称亚军。
季军:兄弟中排行最小的称季,竞赛中一般取前三名。第三名最小,故称季军。
前七名分别是:
1、冠军;
2:亚军;
3:季军;
4:殿军;
5:瑙军;
6:剀军;
7:太军。
第四名叫殿军。
冠军:魏晋以至南北朝,冠军成了将军的一种官,叫“冠军将军“。唐代设冠军大将军,到了清朝,皇帝的銮仪卫及旗手卫的首领,也称“冠军伎“。后来人们称比赛的第一名为冠军;亚军:是竞技比赛第二名获得者的荣誉称号。最早解释词义的《尔雅》对“亚“的解释是“次也“,即低于冠。周代的官制,正卿以下称为亚卿,汉代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丞相,被称为“亚相“,史书上还有“亚将“等称谓。因而后来人们把比赛中第二名称为“亚军“;季军:古时作战,常把军队分为前军,中军,后军,后军排列第三,即为季军,沿袭下来,“季军“也成了第三名的同义语;殿军:本来是殿后之军的意思,古时军队撒退,走在最后面的是殿军,称第四名为殿军,是取“三军之后“的意思。
数一数二意思是不算第一也算第二。形容突出。
其典故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九回:“这门亲原是老亲,且又和我们是同在户部挂名行商,也是数一数二的大门户。”
近义词为名列前茅、出类拔萃、屈指可数。反义词为平淡无奇、不足为奇、不见经传。
用法为作谓语、定语;指十分突出。
来源:985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