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内核是一个典型类地行星的核心,内部温度大约在6000摄氏度左右。地核主要是铁、镍等元素构成,密度很高,通过地震波的分析,地核也有内核和外核的区别。
外核结构应该是一种熔融状态的物质,或者说接近液体状的超流态,这些拥有金属物质的超流态物质在外核缓慢流动,也是地球磁场形成的一种说法。
内核则是一个固态核心,平均每立方厘米的质量为12克,是早期地球形成之后最先形成的结构。
内核除了拥有铁镍等金属物质之外,就是温度高,呈现固态,其他的特点也没有更多了,内核的高温对地球未来正常运行有很重要的作用,假如内核死掉了,那么地球也没有了生机。
地球的内部是由不同的状态,不同物质的圈层所构成,由外向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幔的厚度约为2900千米,温度约为900~22000C.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的厚度约为2300千米,温度约为2200~50000C,内核的厚度约为1300千米,温度约为50000C。然而奇怪的是,在地核的外核部分,物质处于一种熔融状态,但在地核的内核部分,物质反而成固态。
4000到7000摄氏度。
1、地核的体积比太阳系中的火星还要大。外地核的温度范围大约从接近地幔外侧的4000摄氏度向内增加至接近内核的6100摄氏度,内地核的温度则由交界处的6300摄氏度递增至地球中央的7000摄氏度;
2、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 千米,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0、7克。温度非常高,有4000到7000摄氏度。
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 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0、7克。温度非常高,有7000℃。地球的结构同其他类地行星相似,是层状的,而这些层可以通过它们的化学特性和流变学特性确定。地球拥有一个富含硅的地壳,一个非常粘稠的地幔,一个液体的外核和一个固体的内核。这些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熟悉来源于物理学证据和一些推断,这些证据包括火山喷出的物质和地震波。地球内部从古登堡面起,一直到地球中央,称之为地核。
来源:985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