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属于三公,官居一品,到现在属于副总理级别。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司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三公之一。
不是三公 因为“三公”通常指的是三公之职,即太尉、司徒、司空这三个高级官职,而王允并没有被任命为这些官职 然而,王允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官员和政治人物,他曾经历过多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包括董卓之乱和三国时期的几次战役他对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被后人视为历史名人之一
古代的司徒在汉代与司马、司空并称三公,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相称于隋唐之后的户部。周朝之时,司徒是地官之长,以卿任之,最初只相称于三公九卿中的九卿。至汉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司徒前加“大”,于是,西汉末至东汉初,朝廷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汉光武帝时,改大司马为太尉,司徒、司空前去“大”,太尉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汉朝之时,司徒位列三公,直至隋唐时将司徒之职改为民部(李世民时避讳改为“户部”),户部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等。
古代的司徒在汉代与司马、司空并称三公,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相称于隋唐之后的户部。周朝之时,司徒是地官之长,以卿任之,最初只相称于三公九卿中的九卿。至汉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司徒前加“大”,于是,西汉末至东汉初,朝廷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汉光武帝时,改大司马为太尉,司徒、司空前去“大”,太尉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汉朝之时,司徒位列三公,直至隋唐时将司徒之职改为民部(李世民时避讳改为“户部”),户部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等。
司徒相传在尧、舜时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称为地官大司徒,西周时位次三公,与六卿相称,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空合称“三有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司徒是上古官名,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称于宰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时期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汉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新莽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东汉初仍设三公官,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三公各自开府置官属。
户部:古代官署名。秦为治粟内史,汉为大司农。三国以后,常置度支尚书及左民尚书,掌财用及户籍。隋设民部尚书,唐因之,高宗即位,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称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五代至清相沿不改。
司徒:又分大司徒、小司徒。周官有大司徒,掌国家之土地与人民。汉哀帝时罢丞相之职,置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称三公。东汉时称司徒。小司徒即 大司徒的属官,为大司徒的副贰。 以上两职相称于现在国家的公安、民政、国土、财政、税务等部门部长,阶品应该是3
太傅官位高。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将太师、太傅、太保特称三师,以正其名。然非道德崇重则不居其位,无其人则阙之,故后世历代多以为赠官。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其中太傅和三公一般为虚职,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
1、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心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2、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任太傅,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东汉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3、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由《周礼》地方官司徒演变而来。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视濯,大丧安梓宫,汉西京初不置,哀帝元寿二年,罢丞相,置大司徒。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4、司空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称,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春秋、战国时沿置;
5、将军一般是高级军事将领的统称,中国古代常作为高级武官、军政官员的职位甚至是爵号;日本幕府时期,是日本的最高权力者;近现代,多用于称呼军队中的将级军官。
来源:985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