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治理过程的动态性、复杂性和治理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治理所要借助的知识、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
治理学是一门软科学。影响治理的因素很多,有的还是不可控和不确定因素。在治理学中没有千古不变或“永恒”的定理,必须对详细问题作详细分析。
治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治理对象的复杂性和治理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了运用治理知识的技巧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仅靠学校的理论教学是培养不出“合格”治理者的,因此必须在实践中学会治理。
治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它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其理论正处于新旧更迭的要害时期,必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治理学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治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兴起阶段:二战后初期到1973年,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注意从概念体系上建立比较治理学的理论模式,着重研究如何把先进国家的治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促进其经济的发展。
(二)低潮阶段:1973年到70年代末。这一时期由于受世界性石油危机极其触发的经济危机的影响,使研究经费来源枯竭;还有由于比较治理学受当时流行的一般系统论的影响的启迪,而一般系统论的衰退,对比较治理理论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高潮阶段:80年代初—?。以四部治理著作:《Z理论》《日本企业治理艺术》《公司文化》《成功之路》为标志。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些与前两个阶段不同的特点:运用企业文化理论进行比较治理理论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对企业内部治理要素和方式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并探讨设计了分析内部治理要素的模型,试图为比较研究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科学的分析工具;研究重点由过去的以概念分析为主转向以实践为主,增加了研究成果的价值。
治理学的特点:
一般说来,治理学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1)一般性。治理学作为一般治理学,它区别于”宏观治理学”和”微观治理学”。它是研究所有治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无论是”宏观治理”还是”微观治理”,都需要治理学的原理作为基础来加以学习和研究。治理学是各门详细的或专门的治理学科的共同基础。
(2)多科性,或综合性。治理学的综合性表现为:在内容上,它需要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治理活动中概括和抽象出对各门详细治理学科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在方法上,它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来研究治理活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治理活动是很复杂的活动,影响这一活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搞好治理工作,必须考虑到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利用经济学、数学、生产力经济学、工程技术学、心理学、生理学、仿真学、行为科学等的研究成果和运筹学、系统工程、信息论、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等最新成就,对治理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定量的猜测,从中研究出行之有效的治理理论,并用以指导治理的实际工作。所以从治理学与许多学科相互关系来看,可以说,治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但从它又要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学科的成果,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来看,它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3)历史性。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实践和历史的产物,治理学尤其如是。治理学是对前人治理实践、经验和治理思想、理论的归纳为、扬弃和发展。割断历史,不了解治理历史发展和前人对治理经验的理论归纳为,不进行历史考察,就很难理解建立治理学的依据。
(4)实用性,或实践性。治理学是为治理者提供从事治理的有用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实用性学科。治理的实践性表现为它具有可行性,而它的可行性标准是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加以衡量的。因此,治理学又是一门实用学科,只有把治理理论同治理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这门学科的作用。
教育治理学的定义:教育治理学是以教育治理问题为对象,以治理学、教育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运用定性、定量以及其他有关方法,通过对教育治理问题的研究,发现教育规律、形成教育治理理论并指导教育治理实践的一门治理科学,包含三方面功能或目的,发现教育规律、形成教育治理理论、指导教育治理实践。
治理的协调性定义是:组织在运行过程的各阶段、各环节在品种、数量、进度和投入产出等方面都协调配合,紧密衔接。
协调的概念:和谐一致,配合得当。 就是准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封闭式学校,是将孩子们统一住的一个集体内,将他们的生活、饮食、活动都集合在一起的学校。封闭式分为全封闭和半封闭。封闭式学校,也是大部分针对未成年在求学期间、或成年人自控能力比较差来约束自身所采取的一种措施,目的就是帮助成长,有益于社会发展。全封闭要求衣食住行全部在制定范围内,半封闭会定期或不定期开放。
动机是指为满意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活动的念头或想法,是激励人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即活动的动因。人的需要与动机有区别。前者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后者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 动机产生的原因:一是内在条件,即感到缺乏与期待满意这两个方面,二者合成一种心理现象叫欲望;二是外在条件,指个体身外的刺激,如食物的香味、优厚的报酬、诱人的广告等。所以,动机性的行为是内在和外在条件交互影响的结果。
1、治理学属于社会学科,所以治理学中的“人”和一般的“人”的定义是一致的。
2、从人性的角度分析,治理学又把人划分为“机器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等。
3、从在治理中所起的作用来说,治理学又把人分为“治理者“和“被治理者”。
在治理学中,计划具有两重定义,其一是计划工作,其二是计划形式,其介绍如下:
1、计划工作,是指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
2、计划形式,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治理事件。
治理学中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者框架。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仅靠个人的指令或者默契远远不能高效实现分工协作,它需要组织结构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事先规定治理对象、工作范围和联络路线等事宜。
组织结构图,是最常见的表现雇员、职称和群体关系的一种图表,它形象地反映了组织内各机构、岗位上下左右相互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图是组织结构的直观反映,也是对该组织功能的一种侧面诠释。
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单位、部门和岗位的设置。
2、各个单位、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力的界定。
3、单位、部门和岗位角色相互之间关系的界定。
1、科学治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罗: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2、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 : 治理就是制定决策 ;
3、彼得·德鲁克:治理是一种工作,它有自己的技巧、工具和方法;治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组织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治理是一门科学,一种系统化的并到处适用的知识;同时治理也是一种文化;
4、亨利·法约尔 :治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5、斯蒂芬·罗宾斯: 所谓治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6、周三多: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对称。最早由美国治理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人们在正式组织所安排的共同工作和在相互接触中,必然会以感情、性格、兴趣相投为基础形成若干人群,这些群体不受正式组织的行政部门和治理层次等的限制,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但在其内部也会形成一些特定的关系结构,自然涌现出自己的“头头”,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治理学中的“授权”即是指上级给予下级一定的权利和责任,使下属在一定的监督下,拥有相称的自主权而行动。
授权是组织运作的要害,它是以人为对象,将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须的权力授给部属人员,即主管将处理用人,用钱,做事,交涉,协调等决策权移转给部属,不只授予权力,且还托付完成该项工作的必要责任。 组织中的不同层级有不同的职权,权限则会在不同的层级间流动,因而产生授权的问题。授权是治理人的重要任务之一,有效的授权是一项重要的治理技巧。若授权得当,所有参与者均可受惠。
来源:985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