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理解全诗的意思,《所见》这首诗很好记,它讲的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突然想要捕获树上鸣叫的知了,就立刻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这时候你脑中已经有关于这首诗的“故事”,背诵的时候,按照记忆中的故事,一步步往下推:主人翁【牧童】在干嘛?
【骑】着【黄牛】,然后在唱歌,【歌声】如何?很嘹亮,【振】荡在【林樾】中。突然发生了什么事?
有蝉在树上叫,牧童有【意欲】要【捕】抓住这只【鸣蝉】,然后牧童做了什么?【突然】间把【闭】上【口】,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第二种:死记硬背,将诗的第一句连着念十几遍,然后换第二句连着念十几遍,接着把第一句和第二句试着连背下来,第三句和第四句也按照第一、二句背诵。
这种方法主要靠把每句念熟了,只要轻微记住每句的前一、两个字,后面就轻易脱口而出了所见作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所见
袁枚 〔清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突然想要捕获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立刻停止唱歌,静静静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突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愣住歌声跳下牛背,预备捕获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来源:985作文网